漁業與永續

講者:嚴國維博士

2003年至2020年,全球海面的平均水溫上升0.15℃,然而,在台灣的周邊海域,溫度上升的幅度卻遠高於全球的平均值,推測可能是因為中國興建核電廠,進而影響台灣周邊海域,但此一推測目前尚未被證實,仍有待研究。近年來,因台灣周邊海域平均水溫升高的原因,烏魚的產地隨之發生變化,在宜蘭也能夠捕獲烏魚,此一產地的變化,將會衝擊原本烏魚產地的資源、漁業。

過去,在探討台灣周遭的魚類、浮游生物等海洋生物時,多會透過實際捕捉的方式;隨著科技的發展,將會透過類似聲納的探測器進行偵測,透過聲波的回傳進行偵測,避免直接捕撈造成的危害。

全球暖化的情況下,並非所有季節的水溫都受到影響,春季即是一個並未受到影響的季節;此外,特別注意到的是在台灣的正北方,有一個區域相對較為低溫,未來可能需要注意到寒害的問題。

主講人未來的研究方向將會以科技面為主,例如漁況速報可即時提供漁民做為參考依據,此外,過往漁船上的相關紀錄都是以紙本為主,數據上可能存在人為誤差,為降低此一誤差,主講人也試圖開發智能工具,以降低人工輸入的比例,盡可能的讓數據更為真實。


漁業研究的目標,絕對不僅僅是SDGs。以台灣為例,假使能夠讓漁貨普及,降低價格,讓中低收入戶也吃得起漁貨,不僅能夠提高國人的平均健康,也有助於經濟發展(除本國人食用外,也可行銷國外)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